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师生作品 > 教师作品

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到教师的读书现状 -----《红楼梦》读书笔记

信息来源:珠光小学 信息提供日期:2018-01-22 【字体: 视力保护色:

 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到教师的读书现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《红楼梦》读书笔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张文娟

     秋风骤起,万物萧条,无案牍劳形,无丝竹乱耳,一门心思钻进大观园世界,读宝玉痴傻如狂,看黛玉葬花流泪,悲红颜命薄如纸,悟世事变幻无常,似乎变成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部分,每每到青埂峰下叩问石兄,感叹渺渺茫茫空空人生,怀宝悼玉的《红楼梦》又怎能令人忘怀?林黛玉的一颦一笑何止千金能买?

     如果有人问:《红楼梦》中的那些女孩子,谁最聪明?客观地说:非林黛玉莫属;如果再问:《红楼梦》中,最不成功的女孩子是谁?答案仍然是林黛玉。于是,一个疑问在我们的脑海中油然而生:最聪明的林黛玉为什么会成为最不成功的人呢?

这里,让我们先来看看“聪明”的概念,所谓“聪明”,在大多数人认为就是一个人的一般智力因素而言,而在1990年哈弗大学两位教授首次提出了成功至关重要的的情感特征----情商,情商包括同情和关心他人、表达和理解情感、控制情绪、解决人与人关系的能力等等。

现在,我们回过头来,再来看林黛玉当时的情况,答案就不难得出了。林黛玉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和她内心的特殊期望,不仅要求她具有很高的智商水平,而且要求她具有很高的情商水平。林黛玉只具备前者,而不具备后者,因此就不能不败下阵来。

 林黛玉是贾府中为数不多的主子之一。就血缘关系来说,她显然比不上嫡孙贾宝玉,甚至也比不上那些地亲孙女儿。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就说:“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儿!……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,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,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。”这个惯于打花胡哨的琏二奶奶固然是在吹捧林黛玉以讨好贾母,但无意间中却把心目中的亲疏界限表露得一清二楚。作为亲戚,林黛玉又大不如贾宝钗。贾宝钗“家中有百万之富”,又有母亲、哥哥;“一应大小事情,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”。而林黛玉却是父母双亡,“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”。她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,完全依赖于贾府而成为“主子”的。用林黛玉自己的话来说,就叫做“我又不是正经主子”。是“主子”,但又不那么名正言顺----这就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特殊地位。

同是做生日,薛宝钗的生日就“自然和往年给林妹妹做的不同”;同是亲戚,“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检不得的”,这里,“正经主子”和“非正经主子”的待遇是不同的。

王熙凤曾对林黛玉说过:“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还亏负你么?” “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?门第儿配不上?哪一点儿玷辱你?”虽说是玩笑话,言谈之间所流露出来的“正经主子”的强烈的优越感,是不会不刺伤林黛玉那敏感的心灵的。

林黛玉是一个自由爱情的追求者,同事也是个失败者。探究其失败的原因,我们发现,林黛玉虽然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追求她与贾宝玉的爱情,但是,她对自己或者对贾宝玉却从来不是充满信心得。由于这种自信和信任的缺乏,她常常表现得情绪过敏,反应偏激,如薛宝钗生病,贾宝玉去探望,林黛玉一见就酸溜溜地说:“哎呦!我来得不巧了!”暗示他们俩有亲密关系,并幽怨地说:“早知道他来,我就不来了。”

 她和宝玉之间的对话,也是处处都是讥讽。如有一次林黛玉去宝玉那里玩,宝玉看见黛玉外面罩着防雨雪的褂子来着,便让婆子把他的斗篷也拿来,谁知黛玉就理解为宝玉要离开,就讥讽地说:是不是?我来了你就该走了!宝玉其实只是拿过来预备着,但她确认定他就是要离开的,退其次,即使宝玉真的要走,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厌弃她,也就是说,贾宝玉的和林黛玉的:,并没有内在联系。但林黛玉不假思索地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去了,这种过敏心态说明她对自己和宝玉的亲密关系绝对缺乏信心,看法完全是悲观的。林黛玉的不自信和对贾宝玉的不信任,造成了她的悲观情绪,而这种情绪反过来有影响到她对事情的判断。她总是朝坏的方面去猜度,贬低自己,也贬抑宝玉。

身体逐渐虚弱的林黛玉,仍然心性多疑,而且比平时更加敏感,更加紧张。就连窗外老婆子骂小丫头说的话,她听起来,却像是专骂着自己 ,自思一个千金小姐,只因没了爹娘,不知何人指使这老婆子般辱骂,那里委屈得来?为此,她大叫一声道:这里住不得!一手指着窗外,两眼反插上去。这一场昏厥,是由于她多疑引起来的过激反应,最后到积忧成疾,知道宝二爷娶了薛宝钗后,她竟说不出是什么味儿,这样强烈的情绪,对林黛玉的病简直是催命剂,用医生的话来说:是郁气伤肝,肝不藏血。最后吐血、昏迷,最终焚稿断痴,魂归离恨天。临死之前,林黛玉曾直叫道:宝玉,宝玉,你好……,这是她最后一次的情感抒发,可惜,竟也没有说完,便带恨离去了。

且不谈林黛玉的性格决定命运,在那个封建大家庭里,她注定落得一个悲剧性的下场。单看她饱读诗书,文采飞扬,如果她生活在现代,而且是一名教师,相信她一定会成为于漪、窦桂梅等一样的语文名师,因为她喜读书,领悟人间是非。一日,宝玉闲着无聊,茗烟走进书坊内,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、合德、则天、玉环的外传与那传奇的脚本买了许多来,宝玉如得珍宝,由不得带进园子,携一套《会真记》,桃花树下,石头上,展开细读,正好给葬花的黛玉发现了,面对好文章,黛玉怎肯错过,看她把花具放下,接书来从头看去,越看越爱,不过一顿饭功夫,将十六出俱已看完,但觉词藻警人,余香满口。虽只管出神,心内还默默的记诵。此情此景,又有几个老师能做到?现如今,教师不读原著,只读参考书,进而孩子不读原著,只读内容提要,读读北京大学孔庆东写的杂文《少爷、小姐请读书》就知道了。

黛玉不仅专心读书,更能活学活用,一句“原来是个银样蜡枪头”,形容痴情胆小的宝玉是多么的恰切,可以说林黛玉是深度研读文本的最亮丽的榜样,是把作品内化最好的践行者。

在回潇湘馆的路上,自己闷闷的。走到梨香院墙角边,只只听墙内笛韵悠扬,歌声婉转。偶尔两句吹到耳朵内,明明白白,一字不落,唱道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附于断井颓垣。”十分感慨缠绵,便止步侧耳细听,又听唱道:“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。”点头自叹。等到唱到“只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。”不觉心动神摇,又听到“你在幽闺自怜”等句,越发如醉如痴。细嚼“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”八个字的滋味,马上想起古人诗中有“水流花谢两无情”之句,又有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之句,又兼方才所见《西厢记》中“花落水流红,闲愁万种”之句,仔细忖度,不觉心痛神驰,眼中落泪。在行酒令时,林黛玉很自然的把《牡丹亭》、《西厢记》用上,自己都不觉得,被宝钗一审,不觉红了脸,如此读书,当今语文老师又有几个?仅靠一本《读者》,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。

只有自己专心读书,如醉如痴,跟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,才能培养读书的种子,看看徒弟香菱只在池边树下,或坐在山石上出神,或蹲在地下抠地,茶饭无心,坐卧不定,可见颦儿为师之境界特高,令后辈语文老师汗颜。

正如孙绍振先生在《名作细读——微观分析个案研究》一书的自序中所说:“语文老师,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,而是自以为是的”已知者。语文老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、探索和发现。不能胜任这样的任务的人,有一种办法,就是蒙混,把人家的已知当做未知,视其未知如不存在,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,将人所共知的、现成的、无需理解力的、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,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,自我迷惑,愚弄学生。按常理来说,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极少数,但据我多年观察,现实情况恰恰相反。”

教师们都学学林黛玉吧,有点空闲,钻进书山中,感悟生命的可贵,时光的流逝,写写“花谢花飞花满天”的诗句不也很快乐吗?

(珠光小学首届读书笔记征文活动一等奖)